3月23日下午,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修讀學生與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和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各校黨員👨🏼🚀、入黨積極分子開展了一次探尋紅色資源地的實踐活動⚙️🙍♀️。此次活動是繼2018年國家憲法日各高校探訪華東政法大學校史館之後的第二次活動🍰,也是馬克思主義學院思修課教研室進行教學實踐改革的又一次有益探索🐬。本次探訪紅色資源地的目的地位於愚園路上👭,各高校的同學們先後探訪了沈鈞儒舊居、《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館與劉長勝舊居。
第一站,同學們來到了位於愚園路桃源坊的沈鈞儒舊居。沈鈞儒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主席等職務🚱,他曾參加辛亥革命運動,加入中國同盟會🏄🏽,“九一八”事變後,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1936年11月23日🌦,沈鈞儒與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樸、史良🧏♂️、王造時、沙千裏被國民黨政府逮捕,為著名的“七君子”之獄。我國抗戰勝利的一個重要條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與鞏固📠,與沈鈞儒等愛國人士的幫助與推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在促進國共兩黨合作關系上發揮了獨特的作用。作為法律人的前輩,沈老這位“民主人士的旗幟”在那個年代書寫了偉大的愛國篇章🧑🏻🎤,他為祖國的獨立、民主、和平🦊🤜🏻、自由,不懈追求真理,矢誌不移奮鬥整整一生的光輝歷程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情懷仍然需要我們繼續弘揚。
第二站,同學們來到了《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這裏一樓陳列《長寧區革命史料史跡展》,二樓為編輯部復原陳列🪞。《史料史跡展》重點介紹了《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路易•艾黎故居和中共中央上海局機關舊址。二樓的《布爾塞維克》編輯部原貌陳列👨🏼✈️,突出歷史人物的工作場面和內容:有瞿秋白在編輯部領導工作的場景及鄭超麟的臥室原樣,室中間是一張八角麻將桌,開會時就以搓麻將作掩護💁;有中共中央常委、組織局長羅亦農犧牲前最後的住處臥室原樣。走廊的櫥窗內展出《布爾塞維克》復印件,載有毛澤東在井岡山領導農民暴動和紅軍開展武裝鬥爭建立蘇維埃政權等內容的通訊報道🧚🏽。
第三站💪🏻❔,同學們來到了位於中山公園內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館,大家在講解員的精心講解陪同下參觀了博物館⚠。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館濃縮著一個時代的回憶🥌,展館中出現的“銅鈴鐺”、《萬碗壽面慶重陽》油畫、“感恩石”等物件,娓娓道來“凝聚力工程”建設的20年,見證了上海20多年的巨大變化✪。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隨著經濟體製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部分群眾生活發生困難,迫切需要黨組織去關心。華陽路街道黨員🪡、幹部以為民解難、為黨分憂的強烈政治責任感🕵🏽,開展“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大規模走訪活動🫡,建立起關心群眾的一系列工作機製🪒,創造了以“了解人、關心人、凝聚人”為主要內容的“凝聚力工程”🚵🏻♂️,初步回答了基層黨組織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做什麽”和“怎麽做”的問題。“華陽經驗”迅速推廣到全市,在深入推進“凝聚力工程”建設過程中,先後湧現出楊浦區“一線工作法”🧔🏼♂️、浦東新區“三服務”、徐匯區“康樂工程”、黃浦區“三會一代理”等一批先進典型🧑🏽🌾,共同成為了今天上海乃至全國的優秀黨務工作模範🐲。通過照片、文字資料、3D影像、實物展示💆♀️,同學們對“凝聚力工程”有了深入的了解⬛️👈🏻。最後,大家在莊重的樂曲聲中集體合影留念,同學們肅然起敬🏋🏻♂️,深受鼓舞👩🏽🍼。
最後💂🏼♂️,同學們來到了中共上海地下組織鬥爭史陳列館暨劉長勝故居。劉長勝故居是當年中共上海局的秘密機關之一🤌🏿,1946年至1949年,這幢建築是中國共產黨上海地方組織的指揮中心。這裏的共產黨人☆,曾經領導上海人民為爭取和平與民主而不懈奮鬥🪇,在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裏應外和解放上海的戰役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而後改革開放的大潮使上海城市面貌發生巨變,然而在市政建設規劃中👷♀️🕐,被平移而得以保留原貌的👰🏻♀️,只有上海音樂廳和劉長勝故居等幾幢建築。如果說上海音樂廳的建築藝術以少有的歐洲傳統風格見長的話,那麽劉長勝故居則以豐富的歷史底蘊取勝🥼。參觀過程中🧑🏼🚒🚵🏽,講解員還指引同誌們親手感受當年辦公桌抽屜裏的暗格,許多機密情報當時藏匿在其中,使共產黨人躲過了一劫又一劫🦸🏿♀️🥐。
此次愚園路名人舊居及歷史陳列館的參觀活動👨🏻,使同學們感受到文化名人參與革命的熱情🔣,也了解到建國前地下鬥爭的艱苦性和建國後社會發展的軌跡。同學們走出校門🧔🏽♂️,通過參觀🎑,使許多歷史不止停留在日常的組織生活會或課堂中,而是能夠真真切切地來到實地感悟。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紅色无极3文化資源內容豐富,感染力強,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載體。來自不同高校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共同尋訪紅色資源活動,有利於同學們之間增進了解,提升活動的參與性,今後這項活動將繼續進行,直至形成品牌效應。(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