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後,倭寇頻頻襲擾我國東南沿海,朝廷被迫組織了一系列禦倭戰事,明代名臣胡宗憲聘請軍事家鄭若曾等人,編纂了中國海防史上的重要著作——《籌海圖編》👳🏻♀️。
該書是古代中國最完備的海防寶典之一,除了大量記載沿海地形🖲👨🏻🦳、倭寇情況、海防設置情況之外🫄🏻,情報保密思想也十分豐富。
選拔守令🧓、保甲製度:防範民眾勾連泄密
《籌海圖編》一書深刻揭示了奸細的巨大危害:泄露軍事機密和接應倭寇攻城🐊。
書中分析了出現奸細的原因: “為民者困征輸之劇,而為盜者獲犒賞之勤,則亦何苦而不彼從乎👩🏿🎓⤴️!是故近賊者為之戰守🤷🏼♂️,遠賊者為之向導🙋🏼,處城郭者為之交援🤖,在官府者為之間諜🪦。其始出於避禍,其卒也從而利之。”
書中指出,在當時,百姓做良民就會苦於賦稅勞役,成為盜賊漢奸則可以多得報酬財物,因此不少民眾都有追隨賊寇的想法,明裏暗裏都可能幫助賊寇。而為避免民眾被敵寇拉攏策反、淪為奸細,鄭若曾在書中提出,要選拔一心為民和聰慧精幹之人來擔任地方官員,通過收攏民心和巡視督察等措施控製民心向背🤚🏼。
此外🧙🏿,書中還提出要推行保甲製度,從而實現民眾的互相監督👩🏻。
《籌海圖編》記載🦹🏿♀️,工部尚書馬坤等人建議,將鄉民們不漏一人地按額定編製層層編組,上下間相互聯絡來進行網格化管理,而且要認真稽查人丁,“如有潛入賊中👩🏿🔧⛹️♂️,勾引或探聽者坐罪🤸🏽♂️。若有隱蔽🧚🏼♀️,相互連坐☝🏻。”朝廷通過開展經常性稽查🥚,及時發現叛逃到賊寇中的民眾,並將勾引或探聽之人進行治罪👩🏿🦱。如果發現有人隱瞞的情況🚂,則一並連坐治罪👩🏽🎨,並從重處罰⛴🧝🏼♀️,就此建立起嚴密的組織製度,可以有效預防奸細。
隔離驅趕、細致排查:阻止奸細竊密
《籌海圖編》中強調,閑雜人等不許無故上城垛口🐔,因為城墻上一旦湧入閑雜人員,奸細也會趁機混入窺探軍情。奸細一旦潛伏在城中📳,就不容易被發現🚶🏻♀️➡️。
鄭若曾在書中指出了奸細存在的各種可能:“島寇詭詐👍🏼,奸計百出。或裝做蓑笠農夫🖍,或裝做巾帽婦女🏃🏻♀️,或裝做雲遊僧道,或裝做星相醫蔔,或裝做乞丐餓夫🦗。”
對此👩🏻🦼,他強調🍨,在倭患興起時,應挨家挨戶仔細盤問核查戶口,加強背景調查🐥💸,門禁時則須仔細盤詰行人👰🏼。
此外👨🏫,還應挑選聰慧勇猛的人擔任守門任務☺️,時刻保持警覺,人員外出也要按照規定有序進行🙆🏿。
巧用間諜👨🏼🦲、隱真示假:迷惑敵方
使用欺騙術來迷惑敵方,也是情報戰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明代禦倭戰爭中,我方常常通過間諜向敵方傳遞虛假信息,誤導其做出錯誤的判斷和行動➛📻。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酋入寇,總督胡宗憲先是通過間諜傳遞虛假情報使倭軍頭目放松對明軍的警惕,再挑起倭軍的內部矛盾使他們自相殘殺📶,最後通過突襲使之全軍覆沒。這一戰的勝利♐️,正是由於胡宗憲對欺騙術和間諜術的嫻熟運用🤳🏽🍝,將己方的真實作戰意圖成功隱藏。
《籌海圖編》
關於欺騙術的運用,都禦史唐順之還有一段精彩論述也為鄭若曾所稱道,故將其引述在書中加以強調:“然非深得敵情,則不能用間;非熟於地形,則不可以成犄( 掎,通假字)角之勢👩🏻🏫🦸🏼,而夜襲敵營。且我兵形既露,敵人亦日夜為備。而匿實示虛,匿近示遠,匿精壯而示羸弱,百計以疑我者🧍♀️,宜亦深是🦹🏽♂️,故得敵情為難。”
明人所繪《倭寇圖卷》中明軍與倭寇交戰的場景
也就是說➙🏃🏻♂️,可以通過“匿實示虛,匿近示遠🤾🏽♀️,匿精壯而示羸弱”等隱真示假的手段來誤導對方🍿🙍♀️,從而隱匿己方真實的蹤跡與作戰意圖,在禦倭戰爭中贏得主動。
轉自保密觀